月薪 35 K,在台北市上班,到底買外縣市房子通勤好,還是租屋划算?

這個問題,應該是許多在台北工作多年的上班族心中的疑問。有人主張「租不如買」,也有人認為租房子才划算。回歸到這個問題的出發點,我認為應該從這兩個選項的「預算配置」和「時間成本」來考量。

所謂的「預算配置」指的是你金錢花費的安排。買屋的預算有兩筆,一個是「自備款」(包含買房的頭期款、稅費、裝潢費等),另一個則是「每個月需要的還款金額」。而「時間成本」則是跟通勤的時間有關。

我以三個真實的案例來說明:

案例 1:A 君在台北市中心工作,在公司附近租了一間獨立套房,每月租金費用 1.2 萬。工作七年後存了 120 萬,家人資助 50 萬,在台北市中山區買了一間屋齡 25 年的電梯套房(坪數 15.2 坪,每坪 52 萬,總價 790 萬)由於坪數剛好超過許多銀行對於套房定義的門檻(15 坪),順利貸款 8 成。貸款利率 1.88 %,貸款年限 20 年,前兩年還息不還本(寬限期),每月利息 1 萬元。對他來說,每月繳房租給房東跟每月繳利息給銀行差異不大,但有自己的房子讓他很滿足,也有了賺錢的動力。

由於 A 君原本的租金花費就高,加上前兩年寬限期還息不還本,所以準備好自備款後,買房或租屋對他的「預算配置」影響不大。為了節省通勤時間,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,選擇買台北市區坪數較小的套房,而非外縣市、坪數較大的房子,所以通勤時間的「時間成本」也差異不大。倒是必須考量兩年寬限期後的支付能力。如果希望繼續使用寬限期,必須跟原來的貸款銀行申請延長寬限期,如果不能延長,則可以考慮轉貸到其他銀行,重新申請寬限期。目前在銀行競爭的情況下,許多銀行都願意提供好的條件爭取轉貸,甚至還可以增貸。不過,如果未來央行政策改變,要求銀行全面取消寬限期,就會面臨很大的現金流壓力。如果真的想要買房,一定要想辦法提高自己的收入,或是有另一半可以互相支援分攤,才能安心無虞。

 

案例 2: B 小姐在台北市信義區工作,為了節省租金開銷,和一個朋友在永吉路租了一層頂樓加蓋的房子,兩間房間,一套衛浴,每月租金 1.3 萬,每人分攤 6500 元。雖然是頂樓加蓋,但是是 RC 蓋的,住起來也還算舒適,和好朋友一起互相有照應也很開心。由於離公司很近,騎車不到 10 分鐘就到租屋處,加上租金不高,省下來的時間和租金讓她可以買書、上英文課,還加入了一個健身中心,每週固定上三堂瑜珈課。隨著工作升遷和轉職,工作第四年換了新工作,挑戰百萬年薪,工作第七年年收入已經超過 150 萬,結婚時和另一半順利買房子,建立小家庭。

B 小姐的個案是我非常推薦的方式。許多人將買房子設定為生涯目標,但租金就佔了收入的 1/3 – 1/2,不僅很難存錢,也很難有預算可以進修學習。也有人為了買房存錢縮衣節食,省吃儉用,不僅沒有生活品質,也很難投資自己。存頭期款固然重要,更重要的是增加自己賺錢的能力,不僅可以加快存頭期款的速度,也一併提升了自己對於貸款的付款能力。

 

案例 3:C 君在台北市中心工作,原本在台北市租屋,每天搭捷運通勤時間合計約 30-40 分鐘,買屋時由於預算有限,加上希望買坪數 30 坪以上的電梯大樓,所以選擇桃園的新成屋。雖然房子有車位,但開車容易塞車,加上公司需要租車位,還有油錢考量,後來決定搭火車和捷運上下班,每天通勤時間約兩個多小時。雖然車上可以休息,但長期下來還是覺得浪費很多時間在通勤上。很猶豫是否要賣掉,搬回台北租屋或改買坪數較小的公寓。

C 君買屋的選擇雖然滿足了「預算配置」的需求,但花費的「時間成本」太高,如果這些時間能有更有效率的應用,不僅可以提升生活品質,也可以進一步投資自己。不過,也並非所有的工作都不適合在外縣市買屋。如果 C 君的工作是業務,本來就需要開車拜訪客戶,而且上下班時間較彈性,可以錯開交通尖峰時間,那麼用長一點的距離,換取預算與居住空間上的彈性,就不失為一個好選擇。

 

由這三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,即使是一樣的收入、一樣的工作地點,對於租屋、買屋的考量還是依每個人的「預算配置」(原本的租金費用、買屋需要的自備款、每個月支付貸款的能力,以及提升自己收入的動力)與「時間成本」(通勤時間)而有不同的建議。不過,不管是哪一個選項,如果每個月的錢總是告罄,沒有一定比例是用來投資自己; 又或者,就算住在公司旁邊,提早回家也是看電視和打電動,那麼不管是哪一個選項,也沒有差別了。
 
資料來源: 地產特報
标签: 買房子
评论: 0 | 引用: 0 | 阅读: 87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