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千禧世代不買房 也許是好事

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凱薩琳.拉姆佩爾(Catherine Rampell)撰文指出,美國千禧世代擁有房子的比率一直下滑,而這也許是件好事。
美國所有成年人的擁房率為62.9%,已降到50多年來最低,年輕人的擁房率更低。
35歲以下成年人的擁房率只有34.1%,也創歷史新低,而且比2000年代中期借貸寬鬆的狂飆時期低了1/5。
買屋不租房 回老家「多代同堂」

美國年輕人發現自己離擁有房子的美國夢愈來愈遠,他們不但不買房,愈來愈多人甚至不租房子,回到老家與父母同住,或是根本沒離開家。
今天,18到34歲年輕人約有1/3和父母住,而且是從1880年以來,這個年齡層與父母住的比率高於其他任何一種居住形式,包括自己單獨住、與室友同住、與男女朋友或婚姻伴侶同住。
年輕成年人已取代老年人,成為最有可能多代同堂的族群。

年輕人仍渴望買屋

千禧世代放棄擁有房子,引起各種理論,例如許多人認為千禧世代熱愛共享經濟和社群主義,拒絕各種所有權,不管是房子、汽車、自行車,甚至衣服。
不過,這種說法不正確,至少在房子方面。
最近的調查顯示,年輕人仍渴望買房子,而且預期將來會買。25到34歲的租屋族中,93%表示他們有朝一日可能買房子。
延後買屋主因:買不起

既然如此,年輕人為何延後買房呢?第一,他們延後結婚。很多人仍認為買房子的先決條件是結婚,不過,也有不少千禧世代認為擁有房子是結婚的先決條件。
第二,他們延後結婚的部分原因是他們很窮。比起之前的世代,今天的年輕人賺得較少,學生貸款負債更多,更可能失業,更難存錢,加薪的幅度也較低。
簡言之,千禧年代想買房,只是買不起。
擁房率下滑的背後原因不值得慶賀,但比率下滑這件事本身也許值得慶賀。
 
專家:擁房率下滑 或許是好事

美國社會傾向過度重視擁有房子,至少從理財角度,很難想像理財顧問會建議客戶把所有積蓄投入單一、巨大、高度不流通的資產。
而且買房的投資報酬率比其他投資低。過去100年間,房價平均每年漲0.6%,即便把可省房租和扣稅等好處計算進去,買屋的報酬率遠低於投資指數型基金。
對千禧世代來說,租房子或與親人同住反而有利,因為買房不僅會綁住存款,也會把人綁在某個地點。
比起之前的世代,今天的年輕人更可能從低薪的工作幹起,最好能保持機動性,隨時可以跳槽。畢竟換工作是年輕人擺脫低薪工作軌道,獲得加薪的主要方式。
 
聯合報
标签: 買屋
评论: 0 | 引用: 0 | 阅读: 1542